他高考作文只写28字,数学考零分,校长复查后激
中国在没有西学东渐之时是靠着科举来选拔人才,而在隋唐之前则是靠着举孝廉的方式,所以一个人的名声越好,他就越有当官的希望,公元581年,隋朝建立,而随之一起建立的还有科举制度,直到1904年废除科举制,期间历经了1323年。
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一直是我国的一个创举,他不仅保证了公平性,也给寒门士子提供了向上晋升的通道,在前些年,“素质教育”的口号喊得震天响,许多人都对一考定终身的高考制度进行了口诛笔伐,觉得这里面所培养出来的都是高分低能的人,还有人会说“数学不好又没什么关系,买菜又用不到函数。”只不过不可否认的是1978年恢复高考以后,数不清的人通过这条路改变了自己的人生。
所以说考试依旧是中国选拔人才的最好方式,除了对制度有质疑之外,人们还对偏才和怪才以及是否要培养全才产生了争论,比如在2010年高考的时候,一个来自江苏的考生王云飞就用甲骨文写就了作文《绿色生活》,最后被破格录取。
近些年来由高校所组织的自主招生也办的如火如荼,有些人会担心这些特招生会打破公平,而有的人则觉得如果真的有奇才,破格录取也未尝不可,所以说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而人才也是多种多样的。
在民国时期倒不是很担心这些问题,那时候能够上的起学的人实在太少,文盲率在90%以上,所以说教育公平的话题也就不存在讨论的空间,但是奇才怪才却还是有很多,比如钱钟书数学只得了15分,然后被清华大学录取,吴晗数学0分被北京大学录取,而沈从文作为一个北大旁听生最后成为了一代文学大师,而在这些人之中有一个最为奇葩的,他数学交了白卷,作文也只写了28字,不过校长复查这个考生的卷子,激动地说,一定要破格录取。
他就是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1905年出生于山东诸城的一个没落地主家庭,父亲是一个热血青年,渴望报国,不过英年早逝,34岁就离开了人世。年幼的臧克家是跟着爷爷一起长大的,臧克家的爷爷是一位传统文人,旧式的习惯根深蒂固,但是他一高兴就喜欢吟诗,也会抱着臧克家教他一些古诗词。就这样在爷爷的熏陶之下,臧克家有了诗词的启蒙。
这样的经历也在不知不觉之间开发了臧克家的文学天赋,他在山东读高中时期就在《语丝》杂志上发表了作品,可见臧克家的天赋是非比寻常的,因为这个杂志上能够发表文章的人都是鲁迅、林语堂一类的大佬。
只不过和钱钟书还有吴晗一样,臧克家严重偏科,语文成绩倒是数一数二,可是数学就一塌糊涂,由于战乱的影响,臧克家的学业曾经停过一段时间,到了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举行招生考试,臧克家也参加了这次考试,而且遇到了他一生当中的伯乐,闻一多先生。
臧克家知道自己数学成绩非常差,就寄希望于语文,然后他的数学试卷交了白卷,语文也就写了一首小诗,总共28个字,不过文学院的院长闻一多先生复查他的卷子之后马上拍板:必须破格录取。
就这样,臧克家成为了国立青岛大学的一名学生,他的这首小诗是这么写的“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作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也就是这首小诗,臧克家的语文得了98分的高分。进入大学后的臧克家在闻一多先生的帮助之下文学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在1933年的时候出版了自己第一部诗集《烙印》。
臧克家也成为了那个年代被录取的怪才之一,还有比如说初中文凭的华罗庚凭借着自己的努里被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破格提拔到清华图书馆当管理员。这在当时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稀奇的是这些人都是真正的大才。
公平与特殊永远都是一对吵不清的永恒话题,很多人都希望公平,却又不希望埋没特殊人才,而很多人虽然欣赏特殊人才的才华,却还是紧守着制度的底线不对其放开方便之门,但是无论是偏才还是普通的人才他们都是要刻苦努力才能进入知识的殿堂的,那些鼓吹着“读书无用论”的人才是最应该挞伐的。
文章来源:《应用数学学报》 网址: http://www.yysxxbzz.cn/zonghexinwen/2021/0502/664.html